幣本位永續合約擔保資產全解析:算法、階梯與優化策略

·

「為什麼同樣的槓桿倍數,我的開倉擔保資產就比朋友多?」
「雙向鎖倉到底能省多少保證金?」
「資產率跌破 0% 會發生什麼事?」

如果你在幣本位永續合約市場交易過,大概率也被 擔保資產、佔用率、階梯係數 等術語困擾過。這篇文章用白話拆解官方規則,手把手帶你算清楚每一筆「保證金」背後的邏輯。


一、先搞清楚:幣本位永續合約是什麼

幣本位,簡單說就是 用標的加密資產(如 BTC、ETH)作為本金與結算單位
永續合約則是 沒有交割日 的合約,通過「資金費率」每日多空交換利息,價格錨定現貨。

它的核心魅力在於:


二、擔保資產的計算公式與場景示例

2.1 持倉擔保資產 formula

持倉擔保資產 =(合約面值 × 合約數量)/ 最新成交價 × 槓桿倍數倒數

在白話解釋:

# Python 偽代碼,方便理解
def margin(face_value, quantity, mark_price, leverage):
    return (face_value * quantity) / mark_price / leverage

示例 1:

示例 2:

我們可以得出結論:槓桿越高,擔保資產越少;幣價越高,擔保資產越少,反之亦然。


三、階梯擔保資產:大倉位就得多交錢

為了防止「鯨魚」把市場打到波動極限,平台引入 階梯限制
規則要點:

  1. 槓桿 ≥ 20 倍 才受影響
  2. 階層越高,可用擔保資產於總權益占比下降(需要更多保證金)
  3. 10 倍及以下,不受階梯係數限制

示例:

👉 查看最新階梯檔位係數,避免踩雷

舉一反三:當你持有的幣價狂跌,權益下跌導致 檔位飆升,你可能秒變「低保」狀態,系統強平一觸即發。


四、鎖倉優化:雙向持倉竟然能降低佔用?

在相同合約品種內 同時持有 多空倉位,平台自動啟用 鎖倉保證金優惠

新持倉擔保資產
= 多倉擔保資產 + 空倉擔保資產 − min(多倉, 空倉) × 優惠比例(100%)

舉例:

原本需要 1.125 BTC,現在少交 0.5 BTC 的保證金,相當於提高 44% 資產利用率。

👉 這裡能幫你測試鎖倉效果,點擊進入


五、可轉金額:到底還能提多少?

當行情上漲,浮盈不斷堆積,能不能把盈利先提現? 系統透過「可轉金額」計算:

可轉金額 = max(0, 初始權益 + 轉入 − 轉出 + min(已實現盈虧, 0) + min(未實現盈虧, 0) − max[0, f(佔用) − max(0, 已實現盈虧)]) + max(0, [已實現盈虧 − f(佔用)]) × 可轉係數

它表明:

示例:

所以盈利雖在,也要等「結算完成」或「全部平倉」後才能真正到手。


六、擔保資產率:風險紅線 0%

擔保資產率 =(賬戶權益 / 佔用擔保資產 × 100%)− 調整係數


七、實戰 Q&A

讀者常問精要回答
何時需要追加保證金?擔保資產率 < 20% 時提前關注,系統提示風險預警。
要解鎖倉優惠,倉位必須完全對稱嗎?不需要,只需「同品種多空同時存在」,系統自動扣減最小值。
為什麼我 25 倍槓桿下多倉就開不出?進入階梯檔位,超出可用比例,降低槓桿或追加本金。
未平倉的浮盈能提前用嗎?僅限即時結算 & 通過可轉金額公式,定期結算必須平倉後。
有更低階梯係數的交易對嗎?參數隨市場調整,查官方公告最權威。

再次提醒:市場每分鐘都在變,階梯參數也會迭代
用對工具、算對數字、留足安全墊,長線再長也穩。祝你的永續之路不再被「保證金」絆倒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