摩根大通71页报告 Deep Dive:加密投资的六大真相与未来路线图

·

监管美元与人民币交易骤降,加密货币舞台悄然转向

_监管、教育与流动性_,这三个关键词构成了2024年末到2025年初全球加密市场的主旋律。

摩根大通最新《数字资产与区块链展望》用整整71页,告诉投资者:加密货币还只是婴儿,但“区块链底层技术”已长大成人。本文快速拆解该报告的六大核心发现,给出可落地的投资与从业策略。

01 市场总貌:4,000亿美金的“迷你”市场

在这样的体量下,单个宏观事件(如ETF通过、央行加息)就能让加密市值日波动10%以上——高波动既是风险,也是套利温床。

02 使用场景:投资与投机仍是主流

报告指出:

  1. 支付体量不足总链上活动1%;
  2. DeFi锁仓突破1,100亿美金,但集中在稳定币借贷、衍生品交易;
  3. 30%的比特币地址从未转出过币,坚定“囤币党”才是核心叙事。

结论:现阶段“加密货币”仍是“加密资产”,更像可编程的黄金,而非日常交易媒介。

03 机构入场现状:对冲基金先行,资管跟进缓慢

赛道管理规模(估计)2025年增速预期
加密对冲基金350亿—500亿美元+45% YoY
被动型ETF280亿美元+100% YoY
主动管理基金≤120亿美元+15% YoY

原因:高波动+托管风险+会计标准=资管顾虑。

04 监管塔式升级:证券法规正“接管”代币发行

受此影响,CNY/BTC交易份额已由三年前的11%降至2%以下;美元与欧元计价交易占比合计超70%,美元“定价权”进一步巩固。

05 生存赛:1,500种代币仅极少数有望“留下来”

报告用 赢家通吃 定律得出结论:大多数代币将失去流动性或被迫退市,仅剩具备以下三要素的品种有机会存活:

  1. 清晰的使用场景与持续现金流;
  2. 合规或主动拥抱监管;
  3. 开发者社区及真实用户正向网络效应。

06 区块链:真正的破坏力在“基础设施层”

虽然比特币现货ETF吸金,但摩根大通最兴奋的是三点 链基创新

手把手:投资者如何把报告落地?

资产配置比例初探

普通投资者可将加密资产控制在总资产的 3%—7% 区间:

教育机构与CIO视角:打造内部“区块链卓越中心”

企业培训要从“名词扫盲”升级到“场景驱动”:


常见问题与解答(FAQ)

Q1:现在入场还晚吗?
A:从总市值占比(0.36%)和渗透率看,仍处早期;但需遵守“配置不超7%”的安全线。

Q2:人民币贬值会带动比特币暴涨吗?
A:监管切断CNY通道后,人民币波动对币价传递效率显著降低;关注美元流动性与美债收益率更为有效。

Q3:如何识别会“归零”的代币?
A:使用“代码活跃度、团队锁仓期、是否具备合规信号”三把尺子,任缺一项即划为高风险。

Q4:二级市场交易是否必须去中心化交易所?
A:真正的大资金依旧流向 合规托管 的CEX或ETF,去中心化交易所承担的是流动性和创新试验田角色。

Q5:机构怎么才能合规持有数字资产?
A:取 “券商+信托+保险” 三件套:券商做交易执行、信托做资产隔离、保险覆盖私钥夹带风险。


结语:准备下一跳

摩根大通的共同结论可以浓缩为一句话:

当加密资产走进合规时代,比特币是起点,区块链长尾效应才是终点。

👉 想知道如何用ETF一键捕捉区块链红利?点我看零门槛部署方案!

从价格战到叙事战,谁能率先把“监管福音”转化为“用户福音”,谁就能在下一轮加密周期中成为新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