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键词:万事达卡、Fiserv、FIUSD、稳定币结算、可编程支付、多重代币网络、数字资产平台
为何这次合作引发全球关注?
2025年6月26日,支付巨头万事达卡正式宣布扩大与金融科技服务商Fiserv的战略合作,将全新可编程稳定币 FIUSD 全面接入其全球支付网络。此举不仅意味着传统金融与链上资产的壁垒进一步松动,也为消费者、商户和金融机构开启“即用即结算”的数字支付新时代。
全面升级的合作亮点
1. 稳定币——不再只是“储值”工具
在万事达卡及Fiserv联合搭建的体系中,FIUSD 的定位被深度拔高:
- 即时流动性:消费者可在任何接受万事达卡的终端,直接使用稳定币余额刷卡或扫码。
- 商户资金实时入账:万事达卡收单机构可选择 以FIUSD形式结算 ,无论消费者用传统信用卡、Debit卡或是其他链上钱包付款。
- 可编程性加持:通过 Mastercard Multi-Token Network(MTN) ,付款条件、合规检查、资金流向都可以在链上自动执行,减少人工核对与对账。
2. “一卡多源”支付概念落地
- Mastercard One Credential 让用户在结账时可以一键切换法定货币钱包、FIUSD或其他数字资产,系统自动撮合最佳兑换路径。
- 对银行而言,借助Fiserv 数字资产平台 (powered by Finxact),可在现有核心系统内直接“上链”,而无需新建预算高达千万美元的基础设施。
3. 解决“入金/出金”最后一公里
传统稳定币方案最被诟病的是:
- 用户得先把法币换成稳定币,再扫码付款,步骤冗长;
- 商户收到稳定币后,又得手动卖出换回法币,承担汇率风险。
万事达卡与Fiserv此次的方案把 法币↔FIUSD实时兑换 纳入收单前置,对终端用户仅是“付款即完成”,对商户则直接记账。
核心场景示例
使用场景 | 传统支付痛点 | FIUSD + Mastercard融合优势 |
---|---|---|
跨境旅游 | 高额外汇手续费 | 当地商户实时获得FIUSD结算,游客用本国货币钱包即可支付 |
SaaS订阅 | 银行电汇T+2到账 | 可设定“每月1日自动扣FIUSD”,提前锁定汇率 |
微额打赏 | 手续费反噬用户 | 链上低成本通道,小额转账也不再受限 |
如何读取这场合作背后的信号?
- 监管友好前置:万事达卡表示所有交易仍受现行反洗钱(AML)与合规框架约束,MTN网络提供实时合规扫描。
- 技术信任钱包:“可编程”并非噱头——任何支行级别的银行,均可通过Fiserv的 API 在三天内上线;对自身IT压力极小。
- 用户习惯迁移:先从“商户端”切入,绕开教育消费者的难题;等后端体验稳定,再逐步渗透至C端钱包。
FAQ
问:FIUSD和现有稳定币(例如USDT、USDC)有什么不同?
答:FIUSD是Fiserv专为银行与支付服务商设计的“合规级”稳定币,具备链上身份标识、可编程脚本、实时回滚与冻结功能,满足金融机构严苛的KYC/AML要求。
问:作为个人持卡人,我需要换卡吗?
答:无需更换。万事达卡的“一卡多源”技术会自动关联你的现有卡片,只要银行完成后台升级,你可直接在APP里选择是否启用FIUSD付款,或继续持有传统钱包。
问:商户端的汇率风险如何解决?
答:结算时,系统可预设“赃款上限”与“实时敞口对冲”策略。当FIUSD价格波动超过阈值,路由引擎将自动切换到无风险通道,或即时锁定法币到账。
问:是否有跨境限额?
答:万事达卡与各国央行和一级清算机构已达成合规框架。单笔/每日/每月限额由发卡银行设定,用户可在APP中动态调整。
问:链上Gas费由谁承担?
答:对最终用户完全“无感”。无论你是线下扫码还是线上支付,费用默认由收单机构或Fiserv数字资产平台内部消化,账单仅显示扣款金额。
问:银行如何接入?时间成本高不高?
答:通过Fiserv现有API,最快两周测试,三周上线。平台提供沙盒环境,银行只用部署少量SDK即可。
展望:从“尝鲜”到“主流”只差三个季度
根据Fiserv官方路线图,整个数字资产平台将在2025年Q4完成全量上线,首批接入银行预计覆盖北美与欧盟1.2万家商户。万事达卡预计,到2026年末,月均超过10亿美元的交易量将通过FIUSD结算。
一句话总结:可编程稳定币已从“技术反刍”阶段驶向“全球商用”赛道。万事达卡与Fiserv的合作不是简单的功能叠加,而是传统支付网络演进的下一步。